新优质学校发展设计
设计名称:“开架式”教学— 一种体现学生主体参与性的教学改革
设计单位:上海市普陀区武宁路小学
设计说明:
一、适用问题与情境
本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主,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的,研究起点为教学实施中产生的突出问题。
1、 教学设计问题
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较多关注学科知识本身,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。
2、 教学形式问题
授课形式单一,“师说生听”这一传统形式贯穿教学全过程,忽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意识。
3、 课后作业问题
教师仅围绕教材内容所设计的作业简单、划一、封闭。
二、预期价值与目标
1、让教师不再追求教学的完美度。教师将考虑的是如何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,支架不以完美和完整为标准,而是以对学生学习的帮助程度为标准。
2、注重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开放程度,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机会和条件,让学生因为参与而学习,因为参与而主动。
3、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。教师在教学中会适时地拆除学习支架,只有在拆除学习支架的情况下,学生学习不受影响时,这样的学习才得以在学生身上以能力的方式扎根下来。
三、行动步骤
2004年开始,学校基于布鲁纳的“脚手架”理论,开展了“开架式”教学的研究,旨在实施一场体现学生主体参与性的教学改革。“开架式”教学,是指全面向学生开放的支架式教学,是一种有帮助的开放式教学。其中的“架”指的是一种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帮助,教师可以提供学习资源、方法指导……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,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习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种支架式教学并不是替代学生学习,而是通过向学生开放教学,让学生因为参与教学,而逐步习得自主学习能力;教师逐步拆除先前搭的支架,让学生习得独立学习能力,并为学生更高级的学习设计搭建了新的学习支架。历经10余年,实践证明它提高了教学效能。
(一)行动步骤整体思路
行动步骤一:以点到面,差异发展
行动步骤二:案例提炼,集约归纳
行动步骤三:循序渐进,层层深入
行动步骤四:学习借鉴,去芜存菁
行动步骤五:普适实践,验证实效
(二)行动要点
行动步骤一:以点到面,差异发展
要点一:单门学科率先试水。
“开架式”教学的研究始于语文学科,先后在拼音教学、识字教学、阅读教学、写作教学中,把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作为施教的前提,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,从最初的开放性问题选择扩展到最终的教学过程全方位“开架”,让学生不仅在课前参与备课,在课内自由选择学习内容、学习方法,还尝试在课外为自己布置作业,在学习与延续性的学习活动中发掘个性潜能,激发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动力,帮助处于发展中的学生学会自由选择,自主探索,并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。
要点二:总结经验,学科辐射。
随着“开架式”教学在语文学科的试点,我们在总结经验和教训中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做法后,开始向所有学科推广,开始在不同学科开展普适性的验证,以求在推广过程中逐步形成“开架式”教学的特色。随着更多学科特征的出现,课题组允许不同学科的教师在认识上存在差异,并求得“差异”在对话、研究、实践中的不断发展,逐步形成“开架式”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。
行动步骤二:案例提炼,集约归纳
要点:在大量的实践案例中逐步归纳出“开架式”教学的具体操作策略、方式、手段和方法。同时又把它们回归实践,使它们得到检验和修正,使“开架式”教学的实践研究更加完善。
行动步骤三:循序渐进,层层深入
要点:以课前、课中、课后为发展线索与维度;以预习开架、教学开架、作业开架为主要内容,“开架式”教学在程度上经历了从初级开架到高级开架的跨越发展。
初级开架:我们在实行最初的“开架式”教学时,经常在课前组织大量学生感兴趣的、有利于开发智力和个性培养的教学内容,包括他自己的学习经验或其他经验、书籍以及各种参考资料,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供学生进行选择学习。
中级开架: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,从而自定目标,自选学习方法,自己进行评价,最后自行布置作业,在初级开架的基础上,将学习的“开架”进一步“自动化”。
高级开架: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,自行拟定一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小课题进行研究型学习,并完成综合性学科长作业。教师则提供指导,帮助学生利用各种社会资源,领会一些最基本、最简单的研究方法和步骤。
初级开架注重的是教学资源;中级开架强调了自主学习;而高级开架走向的是学习方式的转变。
行动步骤四:学习借鉴,去芜存菁
要点一:开展学科教研组、跨学科听课,举办教师沙龙等讨论活动,搭建平台进行一系列基于校本实情的本土研究。我们尝试在教学实践中,尽可能地相互学习并改善研究内容,创造一切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。
要点二:悉心研究国内外小学盛行的“开放式教学”模式。
我们汲取了国内外同类关于“开放式”教学研究的经验与教训,去芜存菁,主张教师在民主、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中,搭建更有针对性、更有实效性、更基于学生基础的“架”,提供适切的“帮助”,努力在研究实践中形成独具校本特色的“开架式”教学。
行动步骤五:普适实践,验证实效
要点:借上海市教委委托管理项目的契机,我们于2011年起,在奉贤区肖塘小学、嘉定区望新小学分别开展了“开架式”教学的普适性验证。
研究中我们发现,设计“脚手架”时不但要考虑对学科的理解,更要考虑对学生的了解,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应该设计不同的“脚手架”。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乡校的学生来说,这个“架”就要搭的更厚实,相对于眼界较开阔、知识面较丰富、自主学习能力更强的中心城区学生来说,教师就可以调整对其的帮助程度。
完善来源于反复的教学实践,多校合作研究的模式,让“开架式”教学得到了普适性的验证。
四、“开架式”教学的成果诠释
1、教师加强了专业学习,在这种教学即研究,研究即教学的过程中,教师通过阅读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,通过行动提高了自己的教学品质
教师专业化发展效果显著,不但提升了教育理念,并在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攻坚战之后,逐步改变了日常的课堂教学行为;不但提高了按照新的理念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,还能运用科学的方法,合理地安排课堂中的师生活动,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,提高课堂效益。
2、师生关系形成了教学相长的局面,学生因为教学开放而习得了自主学习能力,教师因为不断转换学习支架而提高了专业水平
“开架式”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核心领域——课堂教学的效能,更促进了作业、辅导等环节的改进;“开架式”教学不仅促使学生主动、自觉、积极地探索学科知识,学习负担也切实得以轻减。从学校构建的快乐指数测评结果来看,师生关系良好和谐。
3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,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
我们曾随机对实行“开架式”教学的43名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如下:92%的学生综合能力在班级、年级中名列前茅,其中18.6%的学生在各次期末考试中可以名列班级、年级的第一名。13.9%的学生在毕业后仍旧能不断地在报纸、杂志上发表作品。据现任老师反映,这些学生的表达能力、写作能力、学习能力、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班集体中的组织能力与领导能力,明显优于同期毕业的他校学生。
可见,“开架式”教学的价值更体现在了学生的后续发展,体现在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促进作用。
4、向兄弟学校辐射,在实践中不仅提升了本校的教学品质,还带动了兄弟学校
的发展
(1)“开架式”教学的研究受到了团中央、团市委、市教委的广泛关注与好评:
● 原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张晓兰、团中央少年部部长高洪莅临学校,观摩“开架式”的课堂教学,对本研究予以充分肯定。
● 著名教育学家吕型伟在听取本项目汇报和观摩课堂教学之后,希望学校能坚持研究。
● 科教院普教所胡兴宏、汤林春教授、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顾志跃教授、北师大肖川教授、华师大吴刚教授、周彬教授先后多次来校指导,对本研究的开展给予帮助。
(2) 《上海教育》、《思想政治理论》、《新闻晚报》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研究的相关成果,《文汇报》更详登了题为《上海市普陀区武宁路小学提高办学品位,幸福学生成长》的连续报道,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。
(3)在市教委先后两轮委托管理奉贤区肖塘小学、嘉定区望新小学的过程中,我校也充分辐射“开架式”教学的研究成果,同样提高了农村校的教学质量。
五、风险与注意事项
注意事项1: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搭建的支架不以完美和完整为标准,而是以对学生学习的帮助程度为标准。
注意事项2:教师要适切地提高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开放程度,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机会和条件。
注意事项3: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得适时地拆除学习支架,因为只有在拆除学习支架的情况下,学生学习不受影响时,这样的学习才得以在学生身上以能力的方式扎根下来。
三、典型案例
课后作业的开架
我们以“一精”、“二活”、“三导向”、“四分层”为原则,使作业设计、布置、批改和讲评均呈开放特征。其中,一精”指密切联系学生生活,精心设计数量少、质量高、大部分学生能当堂完成的作业;“二活”指内容活,具有启发性、不机械、不重复,形式多样;“三导向”指:学法导向、能力导向和创造性思维的导向;“四分层”指:要兼顾学生差异,各得其所。
²实施“作业开架”的典型案例——二年级下《喇叭花》引发的一份研究报告
写文章,头疼——在二年级下的《芭蕉花》这一课课后,老师要求学生以班级植物角里的洋葱为描写对象,写一篇洋葱的生长日记。听到要写小文章,孩子们立刻愁眉苦脸,一筹莫展。
从一日到一周——“老师,我们在二年级上学过《丁丁的研究报告》,那我们可以做一份《洋葱的研究报告》吗?”于是在学生的建议下,一篇生长日记变成了一份需要小组合作的研究报告。学生自由组成4-6人的小组,开始了他们第一次的研究报告之“旅”。
从文字记录到图文并茂——孩子们怀着十二分的热忱进行这份“讨价还价”得来的作业,每天都有十几个小脑袋凑在植物角前,看着洋葱的变化,在小本子上写写画画。有些字不会写,就用拼音代替,有些长势表述不清楚,就用图画来表达。这份原生态的记录成了孩子们最有趣的一次作业体验。
从语文学科走向更多学科——当收到孩子们一份份五颜六色的研究报告成果时,老师也感到惊喜万分。封面是在美术课的洋葱写生作业;洋葱的生长日记里用上了语文学科上的修辞:排比、描写、拟人、比喻;“切洋葱时为什么会掉眼泪?”旁边还有着自然老师的批注:这是催泪因子在作怪;听音乐是否有助于植物生长?经过和音乐老师的讨论,孩子们用他们在唱游课上学会的歌曲做了种种尝试;洋葱除了作为食材,还可以入药吗?探究课上则抬起了一双双好奇的小眼睛。原本一篇单纯的语文日记悄无声息地融合了五大学科,让语文课后作业成为了一份综合作业。